■本报记者苏明明李想文/图
助力申遗,安平桥(五里桥)、九日山祈风石刻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公布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9类104项,数量位居泉州前列;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形成“1+2+N”南安模式……近年来,南安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依托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结合“申遗”工作契机助推文博事业发展
7月25日傍晚,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南安的安平桥(五里桥)、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16年,为了做好九日山祈风石刻申遗点工作,南安市成立了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市政府划拨专项管理经费,用于景区日常管理,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保障制度。在安平桥(五里桥)增补为申遗点后,南安市立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
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成立后,立即着手对山中石刻进行现状摸底调查。“尽管文物主体都是岩石,但毕竟历经近千年,且在户外风吹日晒,岩体风化得比较厉害,表面也比较脏污。”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工作人员对石刻进行三维扫描存档,并邀请专家团队前来设计修缮方案。
九日山摩崖石刻修缮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的900多万元资金支持,于2020年进行招标。“我们对修缮团队的资质要求很高。”何春燕说,最后中标的是一家曾主持修缮龙门石窟的甲级团队。
目前,九日山上的10方祈风石刻已于今年5月底修缮完毕,字体更为清晰,岩体更为稳定。“针对一些出现裂缝的岩体,专家进行了专业修复,并且安装了精密仪器,可以实时监测,一旦出现情况立即发出警报。”何春燕介绍,其余68方摩崖石刻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另一边,安平桥(五里桥)南安段修缮工程,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正在推进修缮方案设计前期勘察工作。
近年来,南安市大力推进文博事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修缮了3处国保单位,4处省保单位,2处泉州市保单位;完成文保单位安防工程7处,消防工程1处,保护规划5处;新增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保单位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截至目前南安市国保总数居泉州第一。此外,南安市文体旅局于2020年牵头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加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统一、高效、科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机制,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长效化常态化。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引领非遗传承发展
南安是闽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公布的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9类104项,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2项,省级保护名录9项,泉州级保护名录38项,数量位居泉州前列。此外,被认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泉州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清良就是其中之一。苏清良将自己的家布置成木偶头展示馆,并命名为“南安市锦德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在这栋5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展示着各式雕工精湛的木偶头作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关木偶的历史文化介绍,可以看到木偶头的现场制作等,这些都显示了传统木偶的艺术美感。
苏清良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从小耳闻目染,10多岁的他便拿着刻刀模仿,长大后又在父亲传授的技艺基础上四处求学、换新,跟随众多著名非遗传承人学习,现在小到布袋戏、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甚至是大神将,他都得心应手。苏清良说,一个好的木偶可以在匠人的刀下绽放生命,这正是他从艺47年所追求的。
2020年,苏清良成为唯一一个以木偶制作人身份入选的中国木偶剧院“非遗文化手口相传”守护计划人物。一直以来,苏清良从不吝惜分享作品和技术,毫无保留地将木偶知识传给大众,锦德木偶艺术传习中心每年都接收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参加社会实践。他说,推广传统文化,只要有万分之一的人想学习,那么木偶文化就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令苏清良欣慰的是,他的儿子苏华荣传承了手艺,苏家的木偶技术传到了第七代人手中。如今,苏华荣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孩子。“雕刻需要美术基础,因此我让孩子学习基础的绘画,希望他们将来可以爱上木偶雕刻。”在苏华荣看来,家庭是手艺传承最强有力的方式。
近年来,南安市文体旅局大力培育和发展非遗民间保护机构,注册成立了南安市晋福文化艺术馆、锦德木偶艺术传习中心、高甲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11个民办“非遗”传承机构;英都拔拔灯、南音、蛇脱壳古阵法、高甲戏、木雕等被列入泉州市级“非遗”传习所;晋福文化艺术馆、鑫隆佛像雕刻、金山锡雕艺术馆等入选首批泉州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此外,为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保护和发展,南安市文体旅局针对部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扶持资助重要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
构建百姓书香文化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惠及民生,文化浸润民心。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南安市文化惠民工作的不懈追求。
27日适逢周六,位于康美镇康美村源丰路的霞舒公益·康美公益图书馆尚未到开馆时间,门口已经聚集了十几人,大家自觉排队,井然有序。这座公益图书馆开馆仅3个月,已经成为周边群众,特别是学生们最喜爱的地方之一。
这天,正好是开云(中国大陆) Kaiyun·官方网站在校学生前来开展活动的日子。二楼活动室里,5名大学生正带着20多名小朋友做“数字抱团”游戏。由于大部分小朋友互不认识,一开始还显得拘谨,随着游戏的深入,小朋友们越玩越兴奋,打成一片。
康美公益图书馆馆长、霞舒公益执行长苏佳斌带着记者参观整座图书馆。整座图书馆共有520平方米,分两层。在一楼的亲子阅读区,妈妈带着女儿、爷爷陪伴孙子,正静静地看书;阅览区,小志愿者正陪着小伙伴做作业;二楼创意空间,不少小朋友正沉浸在积木、模型的世界中。
“创意空间、心理沙盘室、乡土文化区等特色功能区,是我们图书馆独有的特色。”苏佳斌介绍,以心理沙盘室为例,就是与开云(中国大陆) Kaiyun·官方网站应用心理学专业共建。
今年8月21日,康美公益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每天来图书馆阅读的人很多,同时在馆人数可达150人。”苏佳斌说。
苏佳斌表示,尽管只成立了3个月,但是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康美公益图书馆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在着手申报星级“百姓书房”。
近年来,南安市通过“六个坚持”,即资金众筹共投、读者众抓共管、部门众建共创、资源众采共享、功能众融共用,在全省首创星级“百姓书房”建设,构建起群众身边的书香文化圈;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市级公共图书馆优势,开展挂钩帮扶农家书屋工作,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大馆带小屋”农家书屋建设新路子。目前,南安全市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据南安市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安市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以全域普惠“文化低保”工程为“孵化器”,以培育“特色文化村”“大馆带小屋”为双擎创新动力,聚焦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科技融合、政府购买方式创新、服务效能提升,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发展,形成具有本地区和全国示范意义的“1+2+N”南安模式和经验做法。南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整体提升、健全体系、创新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来源:海丝商报
https://hssb.fjdaily.com/pc/con/202111/29/content_136514.html